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摄影家黄海先生《走出大山的彝族兄弟》作品






黄海,国家电网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人民日报签约摄影师。他的电力纪实摄影《走出大山的彝族兄弟》在中国网推出引起强烈反响,累计阅读量超200万次,并获第二届中国工业摄影展金奖。

《电建高空“蜘蛛人“》被编入国务院外文局2018新书《中国世相》一书,受邀参加同年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新书展。就职于国网江苏南通供电公司。参加青藏联网和川藏联网重大电力建设工程的采访报道,作品多次以新华社通稿形式发布,并多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


龙钰和龙贤是兄弟俩,彝族。哥哥29岁,弟弟24岁,来自贵州毕节大方县凤山乡石坪村。这是一个有五百多户人家的彝族村寨,世代以农耕为生,祖先来自云南曲靖大桥村。如果单从生活习俗和屋舍建筑样式,现在很难看出和汉族的区别。说到习俗,年节礼,是送两只鸡公。村里的老旧木屋、吊脚楼,顶上盖着厚厚的箭竹枝叶,不似汉族常见的黛瓦屋顶。彝族村民也按字辈论,比如说老爹龙位华是“位”辈,老村长龙道坤按辈分算是龙钰龙贤的爷爷辈,是“道”字辈的,而兄弟俩属于“列”字辈,这一点和汉族的习俗差不多。

石坪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有八公里山路,崎岖的土路上黄土夹杂着煤灰飞扬,这是个煤矿密布、森林资源丰富的山村,1995年以前这里还没通电,晚上家家户户点上煤油灯和松脂火把,经济发展水平在贵州算是比较落后的。1996年,凤山乡供电所架设通往石坪村的电线,老村长龙道坤带领全村的壮劳力帮着施工队扛杆子运器材,终于使村里通了电,随之全村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好起来。

父亲龙位华足微跛,是当时给私人小煤窑挖煤、长时间浸泡在水里是落下的病根。那以后他就干不了重活了,田里的农活儿和家里的生计全靠一头水牛和一头老马。水牛今年有22岁了,老马算来也有17岁。和龙位华聊天,他说的最多的还是他的这两个“伙计”,水牛不但帮他耕田犁地,还每年给他添个小牛犊,一年能赚三四千块钱,老马是任劳任怨的驮工,总是驮着两只背篓装得满满上山下山接来送往。龙钰是家里的老大,除了弟弟龙贤,他还有一个妹妹和妹夫在广州打工,一个小外甥由爷爷奶奶带着的。

在龙钰16岁初中刚毕业,他就跟随一个四川包工头出去打工,这野外电力安装施工的活儿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常说男人就怕入错行,说的是从事的高空工作危险性大。他一开始就是直接干高空作业的,做高空挣的工钱是做地面辅助工的一倍都不止,老板看他年轻力壮、身手灵活,天生心理素质好,一点也不恐高胆怯,什么活儿只要一上手就会。几年之后,他自己也带出了包括弟弟龙贤的在内的六七个高空安装技工,跟随着国家电网建设的大军走南闯北。十多年这么过来,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国家电网建设有这样一批编外的建设大军。像他们这样来自巴山蜀水和云贵高原的农民子弟兵,几乎占到常年在野外电力施工队伍的80%。他们餐风露宿、跋山涉水,他们承受着常人不能承受的艰难困苦。凌驾铁塔之上,飞越高山深涧,构建起覆盖宽广、技术先进的国家电网,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说起整个石坪村,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这得从2008年那场百年罕见的暴雪冰灾说起。老村长龙道坤清晰记得,山上的箭竹成片倒伏,许多大树也摧枝折腰,山顶上两条高压输电线上挂着沉重的冰挂,铁塔不堪重负全部折倒。抢险的施工队伍开拔进村,三十多号人就住在龙钰家里,龙钰妈妈给大伙儿做饭,龙钰他爸带着龙贤和村民们帮着抢险施工队在没膝深的积雪中连续奋战抢修,终于在半个多月后临时恢复了倒塌高压输电线路的通电。时至今日,村子里有近百人每年外出参与电力建设,以高原山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为国家电力建设事业奉献了青春汗水。野外施工常常是就地取材搭建帐篷,生活和工作条件艰险恶劣,地上铺一层茅草再敷上一片塑料薄膜,一条垫子一床被子,一年四季无论寒暑,一帮整天在一起干活儿的兄弟朝夕相处,没谁觉得苦,也没谁当逃兵。辛苦和血汗的报酬,要比在家干农活多得多。有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也为下一代的培养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龙钰有两个孩子,小女儿还在襁褓中,儿子五岁,今年春节后,送去外公外婆在贵阳那边上幼儿园。村里许多孩子现在都去了乡里和县城读小学和中学。

原本以为哥俩在外辛劳一年,回家过年,遇见同村的小伙伴们总少不了一起喝喝酒、打打牌什么的,因为哥哥龙钰是先回到贵阳岳父岳母家里的,预订的采访时间因为龙钰在贵阳走亲访友被一拖再拖,等到最终兄弟俩都回到石坪村父母家中,第二天龙钰就接到老板打来的电话,要弟兄俩再带几个帮手尽早赶到天津,参加1000KV蒙东至天津南的特高压施工建设。时间紧迫,兄弟俩除了去拜访过老村长也是爷爷辈的长者龙道坤,在村里只呆了四天时间就干了三天的农活儿,帮着父母耕地施肥,种好了农田里的土豆,做好了玉米的播种的准备工作,临行前的下午,还去山上砍了毛竹劈成一丝丝篾条,练了一把手艺,给家里留下几只竹筐和簸箕。

新年,在忙忙碌碌中很快过去了。又到了出发、上路、去远方去挣钱的时刻。生活,既复杂也简单,既充满艰辛,也不乏回报。这两个来自高原大山的彝族兄弟,相信最朴实的农耕信条,播种耕耘、汗水劳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搏何获?不舍何得?他们带着骨子里的信念,带着泥土散发的气息和沉默的力量,再次开始了新的征程和攀登。



        电建高空“蜘蛛人”,他们靠的是勇气和信念。




        干粮随身带着,高空中的午餐就这么将就一顿,“走钢丝”时你连打瞌睡的机会都没有。


        坐着敞篷车去工地 ,仅靠一块彩条布遮挡风寒。


           每天还要走很长的路,爬山过坎到工作现场。


             

       中午饭就是这样吃的。



        登塔前先烤会儿火,暖暖前胸后背。


        高空行走一天,哥哥龙钰睡前泡个脚;弟弟龙贤躺在床上和女朋友微信。


        此刻的风雪,让归程凭添了清新、愉悦。


        帮着母亲播种,洋芋(土豆)是高海拔山区的主要农作物。


        难得爷儿仨一起。男人嘛,干活儿不能惜力。


        短暂的新年匆匆过去,告别父母妻儿,踏上新征程。



封面:龙兄弟每天攀登铁塔、 高空“漫步”十小时以上。



编辑:老吴






摄影家黄海先生《走出大山的彝族兄弟》作品

发布时间:2021-09-08 08:18:04






黄海,国家电网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人民日报签约摄影师。他的电力纪实摄影《走出大山的彝族兄弟》在中国网推出引起强烈反响,累计阅读量超200万次,并获第二届中国工业摄影展金奖。

《电建高空“蜘蛛人“》被编入国务院外文局2018新书《中国世相》一书,受邀参加同年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国际新书展。就职于国网江苏南通供电公司。参加青藏联网和川藏联网重大电力建设工程的采访报道,作品多次以新华社通稿形式发布,并多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发布。


龙钰和龙贤是兄弟俩,彝族。哥哥29岁,弟弟24岁,来自贵州毕节大方县凤山乡石坪村。这是一个有五百多户人家的彝族村寨,世代以农耕为生,祖先来自云南曲靖大桥村。如果单从生活习俗和屋舍建筑样式,现在很难看出和汉族的区别。说到习俗,年节礼,是送两只鸡公。村里的老旧木屋、吊脚楼,顶上盖着厚厚的箭竹枝叶,不似汉族常见的黛瓦屋顶。彝族村民也按字辈论,比如说老爹龙位华是“位”辈,老村长龙道坤按辈分算是龙钰龙贤的爷爷辈,是“道”字辈的,而兄弟俩属于“列”字辈,这一点和汉族的习俗差不多。

石坪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有八公里山路,崎岖的土路上黄土夹杂着煤灰飞扬,这是个煤矿密布、森林资源丰富的山村,1995年以前这里还没通电,晚上家家户户点上煤油灯和松脂火把,经济发展水平在贵州算是比较落后的。1996年,凤山乡供电所架设通往石坪村的电线,老村长龙道坤带领全村的壮劳力帮着施工队扛杆子运器材,终于使村里通了电,随之全村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好起来。

父亲龙位华足微跛,是当时给私人小煤窑挖煤、长时间浸泡在水里是落下的病根。那以后他就干不了重活了,田里的农活儿和家里的生计全靠一头水牛和一头老马。水牛今年有22岁了,老马算来也有17岁。和龙位华聊天,他说的最多的还是他的这两个“伙计”,水牛不但帮他耕田犁地,还每年给他添个小牛犊,一年能赚三四千块钱,老马是任劳任怨的驮工,总是驮着两只背篓装得满满上山下山接来送往。龙钰是家里的老大,除了弟弟龙贤,他还有一个妹妹和妹夫在广州打工,一个小外甥由爷爷奶奶带着的。

在龙钰16岁初中刚毕业,他就跟随一个四川包工头出去打工,这野外电力安装施工的活儿一干就是十多年。他常说男人就怕入错行,说的是从事的高空工作危险性大。他一开始就是直接干高空作业的,做高空挣的工钱是做地面辅助工的一倍都不止,老板看他年轻力壮、身手灵活,天生心理素质好,一点也不恐高胆怯,什么活儿只要一上手就会。几年之后,他自己也带出了包括弟弟龙贤的在内的六七个高空安装技工,跟随着国家电网建设的大军走南闯北。十多年这么过来,已经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国家电网建设有这样一批编外的建设大军。像他们这样来自巴山蜀水和云贵高原的农民子弟兵,几乎占到常年在野外电力施工队伍的80%。他们餐风露宿、跋山涉水,他们承受着常人不能承受的艰难困苦。凌驾铁塔之上,飞越高山深涧,构建起覆盖宽广、技术先进的国家电网,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

说起整个石坪村,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这得从2008年那场百年罕见的暴雪冰灾说起。老村长龙道坤清晰记得,山上的箭竹成片倒伏,许多大树也摧枝折腰,山顶上两条高压输电线上挂着沉重的冰挂,铁塔不堪重负全部折倒。抢险的施工队伍开拔进村,三十多号人就住在龙钰家里,龙钰妈妈给大伙儿做饭,龙钰他爸带着龙贤和村民们帮着抢险施工队在没膝深的积雪中连续奋战抢修,终于在半个多月后临时恢复了倒塌高压输电线路的通电。时至今日,村子里有近百人每年外出参与电力建设,以高原山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为国家电力建设事业奉献了青春汗水。野外施工常常是就地取材搭建帐篷,生活和工作条件艰险恶劣,地上铺一层茅草再敷上一片塑料薄膜,一条垫子一床被子,一年四季无论寒暑,一帮整天在一起干活儿的兄弟朝夕相处,没谁觉得苦,也没谁当逃兵。辛苦和血汗的报酬,要比在家干农活多得多。有了收入,改善了家庭生活,也为下一代的培养教育提供了物质保障。龙钰有两个孩子,小女儿还在襁褓中,儿子五岁,今年春节后,送去外公外婆在贵阳那边上幼儿园。村里许多孩子现在都去了乡里和县城读小学和中学。

原本以为哥俩在外辛劳一年,回家过年,遇见同村的小伙伴们总少不了一起喝喝酒、打打牌什么的,因为哥哥龙钰是先回到贵阳岳父岳母家里的,预订的采访时间因为龙钰在贵阳走亲访友被一拖再拖,等到最终兄弟俩都回到石坪村父母家中,第二天龙钰就接到老板打来的电话,要弟兄俩再带几个帮手尽早赶到天津,参加1000KV蒙东至天津南的特高压施工建设。时间紧迫,兄弟俩除了去拜访过老村长也是爷爷辈的长者龙道坤,在村里只呆了四天时间就干了三天的农活儿,帮着父母耕地施肥,种好了农田里的土豆,做好了玉米的播种的准备工作,临行前的下午,还去山上砍了毛竹劈成一丝丝篾条,练了一把手艺,给家里留下几只竹筐和簸箕。

新年,在忙忙碌碌中很快过去了。又到了出发、上路、去远方去挣钱的时刻。生活,既复杂也简单,既充满艰辛,也不乏回报。这两个来自高原大山的彝族兄弟,相信最朴实的农耕信条,播种耕耘、汗水劳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搏何获?不舍何得?他们带着骨子里的信念,带着泥土散发的气息和沉默的力量,再次开始了新的征程和攀登。



        电建高空“蜘蛛人”,他们靠的是勇气和信念。




        干粮随身带着,高空中的午餐就这么将就一顿,“走钢丝”时你连打瞌睡的机会都没有。


        坐着敞篷车去工地 ,仅靠一块彩条布遮挡风寒。


           每天还要走很长的路,爬山过坎到工作现场。


             

       中午饭就是这样吃的。



        登塔前先烤会儿火,暖暖前胸后背。


        高空行走一天,哥哥龙钰睡前泡个脚;弟弟龙贤躺在床上和女朋友微信。


        此刻的风雪,让归程凭添了清新、愉悦。


        帮着母亲播种,洋芋(土豆)是高海拔山区的主要农作物。


        难得爷儿仨一起。男人嘛,干活儿不能惜力。


        短暂的新年匆匆过去,告别父母妻儿,踏上新征程。



封面:龙兄弟每天攀登铁塔、 高空“漫步”十小时以上。



编辑:老吴






评 论
手机:  
电话:  
联系人:
Q Q:   
地址:  西安高新区高新一路9号富德大厦

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建
记者从安徽省发改委获悉,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项目历经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各项建设...
滁州首部旅游形象宣传片亮
近日,滁州市首部旅游宣传片《滁非绝色》正式对外亮相。据悉,该宣传片以四个具有代表...
《芈月传》热播助长淮南景
近日,正在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芈月传》着实让“淮南十景”之一的春申君战国文化园...